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6集课程复讲

夏慧容学长

  
1.孟子说: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”是什么意思? 
   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”意思是:得道者能够有很多的帮助,失道者就很少人会帮助他。
    “道”是指得道、失道,《中庸》提到“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”,这个道代表仁慈之心。当一个人处处能为人着想,他就已经在仁道之中。所以得道者代表他存心能为对方着想,那失道者都是自私自利,没有去感受到别人的情绪,没有去看到别人需要,只有看自己。长期下来,必然因为存心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结果,所以得道者必多助,失道者必寡助。
    “寡助之至,亲戚叛之”:就是他太自私到了极点,连他的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,所谓众叛亲离。
    “多助之至”:他处处替人着想,行的都是仁道,那就“天下顺之”,天下的人都会感他的仁慈之心,希望能够跟随着他一起打拼,一起有更美好的生活。
2.范仲俺为什么兴义田与义学? 
    范仲俺从小立志当宰相或中医师,范仲俺说唯有良相跟良医可以真正救人。因为一个好的宰相只要把国家的政策处理好,可以帮助千千万万的人民;而医生尽心尽力,也可以让人从病苦当中脱离。他从小处处立的志向不为自己,而是为了帮助他人。
    所以范仲淹在宋朝当官过程中,买了很多的义田,他的亲族三百多个人都是他在照顾,兴义田让他们来耕作,这样就可以生活无缺。他的俸禄,只要看到亲朋好友婚丧喜庆有困难,他都会慷慨解囊。有舍有得,范仲淹的成就仅次于孔老夫子,他们的成就是大过历代的帝王。因为范仲淹的家族已经八百多年不衰,孔老夫子两千多年不衰,因为他们都是用真诚来对社会付出。 
   范仲淹除了在金钱当中尽心尽力帮助这一些亲友之外,他还盖了一个学校兴义学,让更多学子能够得到圣贤教诲,进而可以报效国家。所以范仲淹办的那个学校,直到清朝考上的进士有数百个,状元就有好几十个,而现在那一块地也是当地很有名的高中。
    所以范仲淹的德行现在还在影响。“己有能,勿自私”,自然就能天下归心。范仲淹这样的德行必然让他的后代子子孙孙得到庇荫。《易经》说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,己有能,所以要勿自私。 
3.“贫贱之交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”有什么实例可供参考?对大家的启示是什么?
    “贫贱之交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”就是所谓不可“喜新厌旧”,俗话说“朋友还是老的好”,相处过程都有彼此的付出,还有对方给我们的恩义、情义,还有道义。
    如宋弘念旧,虽然有机会可以直接当汉光武帝的姐夫,一下子就变皇帝姐夫,这个机会是很特别,但他是如如不动,还讲了两句话给皇帝听,“贫贱之交不可忘”,也就是《弟子规》中的“勿厌故,勿喜新”,“糟糠之妻不下堂”。所以古人确确实实他的信义、他的道义看得比生命还重。纵使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了,叫他违背道义,他也宁死不屈。像文天祥他已经被抓了,他还是从容就义,他在监狱里面写到“鼎镬甘如饴”,对于这些刑具他是完全不惧怕,只希望从容就义。所以因为有这种浩然之气,他的风范也影响了数百年的读书人,也影响到现在的我们。想起文天祥,就想起另外一句话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。 
    汉朝读书人荀巨伯,他跋山涉水去看望他生病的朋友,刚好遇见盗贼烧杀掳掠,他病重动作不方便的朋友叫他赶紧逃命。结果荀巨伯说:我假如走了,我就没有道义,所以我宁死也不可以走。盗贼一来荀巨伯就主动走出来对他们说:我朋友已经病重了,你不要再伤害他;假如你们要伤害就伤害我好了。荀巨伯讲得非常的慷慨就义,盗贼了解以后也很感动,这些头目就说:我们这些人都是无义之人,怎么可以来抢这个有道义的地方?所以全部盗贼都撤走了。所以一个人的道义,一个人的真心,可以唤醒他人的道义之心。荀巨伯一个人的道义挽救了很多人的劫难、生命。
    历史上这样的好戏很多,近代上演的比例比较少,这也不能怪现代人,因为“人不学,不知道,不知义”,因为圣贤教诲已经断了两到三代。我们看古代人是可以念念为别人,现代人头一个念头都是为自己,愈为自己,人生的路愈狭窄。因为失道者寡助,而得道者必多助,反而当你的孩子从小有一个仁慈之心,他的路会愈走愈广。所以对于朋友、对于妻子我们都应该“勿厌故,勿喜新”。如何从根本解决一个人喜新厌旧的习性,一个人没有孝会忘本,会没有情义、没有道义、没有恩义。因为父母是对他最大恩德的人,学如逆水行舟,不是进铁定退。所以当情义、恩义没有建立起来,就会形成另外一个人生态度叫利害,利害的人只要能得到他要的,他都会不择手段,这个时候从利变成害。所以没有道义就会做出很薄情的事情,所以这个动作一做,悲剧就出来了,离婚率上升。离婚率一上升,孩子又缺乏稳定的家庭照顾,所以犯罪率就开始了。所以整个社会结构是牵一发动全身。每一对夫妻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细胞,夫妻关系只要不稳固,整个社会必然动乱。现在犯罪率也愈来愈高,要让人不薄情,不厌故,不喜新,根源要从小孩教起。“往者已矣,来者可追”,面对现在的小孩一定要教。面对大人也要教,但是教的方法不一样,小孩还可以用说的,大人要用做的,要用德行来感化他。他应该慢慢的也懂得迷途知返。 
  “勿厌故,勿喜新”,当一个人很厚道,他不只会对人念恩念情,甚至于对物也会很有感情。比方说这个衣服是他母亲亲手帮他织的,因为他对父母有情义,所以看到这衣服一定会非常爱惜,很可能一件衣服穿几十年。当他能够体谅别人的辛劳,所有亲人买给他的东西,他绝对不会糟蹋。因为他这一分孝、这一分恭敬已经成了他的存心。所以对事对物的恭敬,必然是建立在对人的恭敬之上。所以从根本来讲,还是要教孩子懂得珍惜情义、珍惜恩义。 
4.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“人不闲,勿事搅,人不安,勿话扰”?
    “人不闲,勿事搅”:纵使要把好的东西给别人,也要看看别人现在方不方便、有没有空,这个进退的分寸要敏锐一点。 如:打电话给朋友,要先问一句:请问你现在方便说话吗?当对方听到我们这样的言语,他的内心也会觉得很舒服,而且他真有事,他也会很自然的告诉你:我现在刚好有事,不然你什么时候再打过来。礼貌处处体现在生活之中,是人与人之间很优美的距离,有礼就不容易发生尴尬、发生摩擦。除了打电话之外,平常吃饭时间也尽量不要打。不然他刚好有胃病,刚吃一半,你又霹雳啪啦一直讲,他到底是要拒绝你还是要不吃饭?所以这也要处处替对方着想。除了三餐进食时间不要打之外,晚上太晚也不要打电话,不然很可能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睡眠、作息。除了打电话之外,当要跟别人商量事情,要先观察一下他现在是不是在忙,等他不忙了,再找他讨论,要善于观察。
   很多小孩子一想到什么,就马上拉着大人的衣服在那里霹雳啪啦讲。这都是当下要机会教育,不只小孩要机会教育,大人也需要。因为没有人提醒,难免会失去敏感度,所以只要有朋友互相提醒一下,就会提得起这种态度。当然,提醒大人的时候要记住“怡吾色,柔吾声”,保持笑容。纵使是劝他不要抽烟也要:先生,对不起,我有气喘。这样就不会有什么不好的情况。
  《弟子规》可以活用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,“人不闲,勿事搅”,“人不安,勿话扰”。当一个人情绪很不好的时候,他会想静一下。这个时候就不要跟他啰哩八嗦的,要会察言观色。 
  但是假如亲人刚好情绪到了谷底,甚至有可能想要了结生命,这时也不能不闻不问,很多人做出不可挽回的事,都只是一个念头没转过来,所以不得不防。如:当兄弟姐妹情绪到了谷底,这时端一杯热茶走进他的房间,脸不要看他,然后就轻轻的走,把这一杯热茶放在他的桌上,然后又缓缓的退出房间去,“进必趋,退必迟”,让他感觉到还有人在关心他。他这一口气真的撑不住的时候,他一定会去找你好好宣泄一下。因为人只要感受到有人在关怀他,他就不会走上绝路。所以纵使是再亲的亲人,进退之间,我们也要站在对方的感受设想,这样就可以相处得很融洽。
5.《弟子规》中有哪些经文提到言语的重要?
    “言语”在孔门四科的教诲仅次于“德行”之后,所以小孩子讲话分寸要多加调教,才能在言谈之中落实仁慈之心。《弟子规》中谈到言语经文很多,如“人有短,切莫揭;人有私,切莫说”,其实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当自己有短有私,都不希望别人到处宣扬,自己不希望别人如此,自己也不应该这么做。 又如“见人恶,即内省;有则改,无加警”,纵使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,也应该拿来反省自己。有朋友说他实在没有办法,都会看到别人的过失,结果他的师长教他一个方法很好用,如看到太太不好,就想到都是我不好,因为我做得不够好,没让她感动得痛哭流涕;看到儿子不好,就是我教得不够认真;那看到社会很乱,就是我不好,没有捡垃圾给他看,没有扶着老人给他看。当自己处处见人的恶都当作是自己的恶、自己的本分,他就会努力好好去做修身的工作。相信他只要能够转到这样的态度上,绝对可以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 《弟子规》中涉及言语的经文还有:“言语忍,忿自泯”、“凡出言,信为先,诈与妄,奚可焉”、“话说多,不如少,惟其是,勿佞巧”、“见未真,勿轻言”“事非宜,勿轻诺”,都是在言语的重要性。
    感恩老师,感恩所有为之付出的人。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